Featured image of post 《相信》

《相信》

“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

阅读背景和简介

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看到了希望。

哲学选修课刘晓婷老师在上周向我们推荐了这本新书。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那种成功学的书,但转念一想这与刘老师的品味不符,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翻看了一下。

许久没有体会这种一口气停不下来的阅读体验了。暂时从数理专业书籍抽身的感觉真的很好,尤其是那种一目十行的痛快感。这本书确实都是大白话,但你能从这些朴实的文字中时时感受到一种极强的生命力量将要破纸而出(平实而不失内涵)。

作者蔡磊本是京东副总裁,商界大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他在2019年被确诊患有“渐冻症”,等于直接被宣判死刑。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蔡磊先后经历了不解、绝望、奋起、抗争、再失望、再抗争……可以说,这本自传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

拼搏的执念

在前面作者看病确诊的情节中,他对他自己当时心境所作的剖析,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紧张得有时会忘记呼吸一般,仿佛得渐冻症的就是自己。

不过我不可能对后面的发展还感到“身临其境”——我只能用“魔幻”“仰望”来形容了。一般来讲,几乎所有人在面对注定的绝境时,都会放弃挣扎,选择尽可能多地去享受最后的快乐。这是生物追求幸福的本能。然而,作者蔡磊仍然保持着一种拼命三郎的姿态来对抗这种绝境——就像他以前面对商业困境时做的那样——既然现有的医学无法攻克渐冻症,那我就去发展医学。蔡磊不仅自己从学术期刊论文中跨专业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穷尽近几十年世界在这方面的科学突破”,而且凭借其经济人的头脑和人脉,广泛沟通科研机构、商业资本和社会公益等,聚集各方力量推进科研与制药以求攻克渐冻症。

遗憾的是,这次他的对手是整个人类医学攻克了两百多年都未能解决的“渐冻症”。

有很多人支持着蔡磊的战斗,但更多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在支持他的同时也在发出疑问:何苦呢?蔡磊的回答是,“如果渐冻症患者自己都不去努力,那还能指望谁?”这让我不禁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哪怕在药物研发的黎明之前我倒下了,在‘加速自己病情’和‘推动药物研究’之间,我还是愿意赌一把。”蔡磊知道仅凭自己这仅存的几年大概率还是无法攻克渐冻症,但他《相信》着相信的力量,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将这节接力棒传得足够的远。

我的感受

蔡磊最初的反抗动机就是怕死,就是抱有幻想地自救,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有几个人能够将这种抗争贯彻到底呢?有几个人会在当下个人希望的完全破灭后,依然选择去相信那个没有自己的未来呢?

西西弗斯于荒诞的世界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堂吉诃德横马立枪冲向风车巨人。“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就是勇气的伟大。”在这样的情形下,谈论成败是苍白肤浅的。我们需要将作者的抗争与某些明知故犯、彻底违背自然规律的愚蠢举动区别开来,因为渐冻症并没有被证明无法攻克。退一万步讲,哪怕未来有科学家证明渐冻症就等价于死亡了,不可能治疗了,那蔡磊的抗争难道就毫无意义吗?显然不是的。虽然永动机在今人看来是如此可笑,然而正是前人面对这“风车巨人”发起的一次又一次冲击,才推动了物理的发展,才诞生了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知其不可而为之,蔡磊以自己陨星般的最后生命之光,短暂地照亮了人类罕见病治疗领域漆黑的夜空。

尽管蔡磊的事迹十分打动我,但我个人是不提倡这种拼命的生活状态的。

“我几乎是在用别人双倍的速度回答着人生这份考卷,正如十几岁的我偷偷做的那样,总试图用一半的考试时间就交卷,且仍要求自己拿满分。老天爷大概也掐着表,在我人生半程刚过就提前过来,想要把卷子收走。 然而这一次我还没答完,也不愿意离开考场。”

作者的父亲是军人,自小家风便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在这种作风的影响下,作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奠定了优异的事业基础。不过,看到作者写自己确诊后仍然疯狂加班,为了这份公益事业,耗尽家财,甚至再三要求妻子放弃她所热爱的事业也加入到自己的团队,我感到有一丝心痛。

我不是否定作者的拼搏,而是为那种“眼里只有宏远的山峰于是牺牲一切向其攀登”的日常生活状态感到悲哀。这样的状态确是阳光的,激昂的,但不应成为常态。我们讲高三是人生宝贵的一年,那一年我们会无比专注,无比纯粹,无比地相信相信的力量。不管结果如何,它带给我们未来面对许多人生挫折时的勇气和底气。但是,人生不是仅由高三组成,在向高峰攀登的路边,还有很多其他的风景。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从小到大的生活节奏就是攀登,没有时间旅行,没有时间相亲,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或许冥冥之中这让他重复了他父亲英年早逝的命运。我希望蔡磊在工作之余,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也能多多陪伴他的家庭。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东西等待我们去体验。


蔡磊. 相信[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