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罪与罚》

《罪与罚》

“我不是向你下跪,而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仿佛置身于那间狭窄闷塞的小屋不住地做着内心的挣扎,让恐惧和焦躁钻进血肉,在湿热的空气中打着寒战,在遥远晦涩的梦里痛哭,体验一场高烧引起的失心疯。

网络

转专业后是换校区、换寝室,正巧那时我刚过二十岁生日,同学兼室友敏前送了我一份临别礼物。敏前是我上大学以来遇到的读书品味与我最相近的人(其实游戏品味也很相近)。有一天晚上熄灯后,我俩就这么躺着聊高中时看的课外书,卧谈会不知开了多久。我俩都是好读严肃文学那些老家伙,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比方说《红楼梦》,据我所知,看完了《红楼梦》的理工男已是廖若星辰,爱看的更是少之又少(喜欢三国的多得多),不过敏前似乎是个例外。

他当时送我的是一本刚开封不久的精装书——《罪与罚》。

就我的本性来说,书是我最喜欢的礼物,我也最乐于送别人书。小时候,我想买什么吃的、玩的、穿的都会被大人们各种“劝退”,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喜欢买这些玩意儿了。唯独书,我一开口,立刻有求必应。这不免使我养成了坏习惯——在买书方面,我从来都豪掷千金、冲动消费。得到书时,我会感到一种安全感和富足感。说是童年创伤也未可知了吧。

絮絮叨叨扯这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是因为对这本书《罪与罚》,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我只是一翻开这本书就会想起以前的室友和晚上的读书卧谈会(这在21世纪的大学宿舍里还是比较少见了吧)。

陀神不愧是传说中的陀神,人物刻画细腻入微,我在看到主人公杀人时不免心惊肉跳,好似杀人的是我自己一般。看到中间位置我感到已经读不下去了,心理描写太详细,人物思绪太繁杂,还有那杂乱的圣彼得堡街道、逼仄的出租公寓、遍地的醉汉妓女、一堆堆的饥饿的孩子、趾高气扬的警察、碾死人的马车……我无时无刻不感到压抑和绝望,这就是俄国文学的苦难吗,我想起高考阅读题里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

“人总是要有一条路可走的呀。”在这本书里,我感觉不到底层人的生活有任何的出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答案是:爱情和宗教。犯罪后的罗佳,饱受内心的煎熬。经过多日的挣扎后,在索菲娅和自己良心的劝导下去警察局自首。服刑期间,在西伯利亚凛冽的冰雪中,罗佳也是靠索菲娅的爱情和《福音书》才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甚至现在他也没有把它打开,但是有一个念头从他的脑海里掠过。‘难道她的信仰,现在不应当成为我的信仰吗?至少她的感情,她的追求……’”

陀神不是在歌颂苦难,他描写的是最深重的苦难下最虔诚的信仰。我感到有必要找一点托尔斯泰的书来对比着读一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M]. 朱海观,王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最后更新于 2024-05-08 15:54 +08:00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